來揭露一下外商神秘的面紗..好啦 可能也沒那麼神秘,批踢踢 版上也是一堆人說外商在台都台商化之類的~關於這一點,以我大學畢業後這6年都在外商打滾的資歷來說個意見給大家參考:
先說明,我這邊所謂的外商指的是歐美系企業,日韓系外商不在此限。首先大家應該要知道,外商來台不外乎是進口東西來賣打入台灣市場,現在已經幾乎沒有外資來台設立工廠的製造業,因此不外乎是從消費性民生用品產業等等。會來台灣設點的外商應該都是所謂的在世界各的都有點的集團式經營,集團式經營首重成本的考量,又每個據點都有KPI績效的壓力~~如果KPI不好headcount就會減少,這樣每個人分擔到的事情就會越多。因此雖然是同一個集團最後的那個總裁CEO都是同一個人,每個據點都會非常在意recharge費用這件事;比方說台灣某同事到香港去support,那麼該同事那段時間的薪資飯店飛機票差旅費等等都是會後費用會recharge到香港據點去,這都是為了最後的損益表上誰的margin最有成長最好看,外商普遍對於費用要掛哪個據點甚式同一個據點要掛哪個部門都會非常計較。因為非常落實budgeting與actual的追蹤。
我曾在日本系企業待過,這種斤斤計較的風氣在日韓系公司要前輩要請客、母公司有重要主管來視察全部分公司請客招待主管吃好的那種風氣完全不同..
講遠了,拉回來薪資的話題─因此台灣的市場假設有1億的商機而香港的市場有5億的商機,請問同樣一個local hire財務部職員或人資部職員在香港及台灣,工作內容差不多,職稱也相同領的當然不可能是一樣的薪水阿!!!! 一個外國企業在海外設點,薪資水平當然也是參考當的的薪資水平給薪阿,怎麼可能直接在台灣給法國的水平的薪水..外商都非常精明在計算所謂的headcount,而且會跟各國據點比較再比較,再訂下每個部門需要多少headcount,每個部門的薪資在業績中只能佔多少%..諸如此類的control一堆。也因此很多外商的職缺會叫做contractor,就是因為有這種人數的限制但正職的可能真的分身乏術,或是像我的經驗是正職的剛來一批短時間內在適應工作所以需要人手幫忙,但等到工作都上軌道之後就不需要contractor了,這也是一種。
那麼薪資是不是台商化? 就我到目前為止的工作經驗我是認為外商的確是比較重視人才,給我的感覺是外資比較願意花高1.5倍的薪資請一個經驗值更佳的人,工作上手後能以效率來取原本可能需要2.5個人,長遠來看是比較省的。舉一個實例給大家參考,我的同事從某台灣傳產集團企業跳槽過來,她跟我說她很驚訝我們財務部只有4個人在負責但公司在台灣有20多間店,她台灣傳產前公司有8間餐廳但財務會計部有10多人。如果同樣的薪資總和/4當然比除以10+來得多不是嗎~
當然每個公司的情況不一樣並不能絕對地下一個定論(其實怕被揍哈哈哈..),也有可能是從外國導入的財會系統比較神這樣…
但無庸質疑的是,如果今天你不是local hire 而是global hire的話,薪資package談的空間都是無法想像的高壓~就以我所知道的finance director來說已經不是年薪1M之類的了而是年薪3M以上!!!!但話說 回來了,即使是本國企業如果你坐到事業群副總之類的位子,就像我們的強者郭北北不是說過他給他的副總1年超過500萬年薪之類的嗎,外商有低薪族台商也有高薪族不是嗎看個人本事及選擇囉!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就我個人而言,已經待習慣外商了,尤其是上下班時間自由這一點..
留言列表